專欄連載Column

2021-01-05

第13堂 改變高爾夫從心理訓練開始

 

高爾夫心理不是理論上的名詞,而是可以找出解決辦法的訓練方式。

 

台北,有雨的冬天就很特別。一個午後的台北,與廖國智老師有約在蓬萊練習場二樓的高飛包廂。室內練習空間與吧檯二合一,很入味小白球話題的氛圍。

當我還年輕的時候,廖老師勇闖美國,挑戰高爾夫巡迴賽的故事吸引了我。那時,我也有個夢,想成為世界級的運動心理訓練專家,於是,我在日本關注廖老師的高球物語。

時光荏苒,80年代的青春記憶,在2020年的初春才成浮水印。台灣女子高爾夫協會在東華球場的職業業餘配對球敘,我與廖老師有緣編在同組。那一天,我們聊高爾夫心理的大小事,也聊海峽兩岸高爾夫的此消彼長,也聊廖老師當年勇闖美國打球的心路歷程,還有很多,18洞的時間顯然不夠,所以,18+1洞的高爾夫話題在蓬萊練習場升級到2.0版。

當話題來到熱區,就進入我們之間熟悉的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領域。高爾夫比賽過程,由心理主導比率可以達到90%以上,不論是職業、青少年或業餘領域,欲成為有競爭力的球手,都要思考一件事,高爾夫心理素質要怎麼透過訓練方法來提升?

廖國智老師的高爾夫世界裡,歷經國內外巡迴賽選手實戰、PGA協會及海峽兩岸高爾夫賽事與行政資歷,再加上心理訓練的實踐,我想就是完美拼圖。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在台灣可能不再是空談。廖老師說,高爾夫心理在台灣長時間被提起,但接下來該怎麼做?好像都沒有下文。我的看法是,高爾夫心理不是理論上的名詞,而應該是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論。聊天途中, 廖老師談到他好像曾經有推桿的易普症時,我提出一個方法來治療易普症,而方法得到廖老師的肯定,內心一陣狂歡。我長期研發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,針對球手因心理而衍生的高爾夫差點,設計出訓練方法,而方法論是核心競爭主軸。

韓國高爾夫從遠遠落後日本,到如今的超越;中國大陸的高爾夫在1985年之前還是一遍沙漠,現在已不讓台灣專美於前。韓國、中國大陸高爾夫的快速崛起,說明了什麼?我想,他們都想贏,為了贏,嘗試各種可能成功的方法,包括影響高爾夫結構的心理訓練。我與廖老師18+1洞的高爾夫心理話題還沒結束,而時間有限,看來還有18+1再+1洞的續集,下回再敘,這期的主題是【改變心理才能改變高爾夫的結構】,下期依然有戲。

 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